數位轉型:挑戰與為何需要開始
張永翰
已發佈
數位轉型:挑戰與為何需要開始
在多數企業的日常裡,部門各自埋頭完成 KPI:行銷團隊追蹤活動成效、業務團隊把潛在客戶資料塞進 CRM、客服依照 FAQ 回覆訊息、財務拉報表對帳。 表面看來一切井然有序,實際上卻像拼接而成的積木──資料格式互不相容,流程靠人情維繫,任何一步出錯都要「手動救火」。於是大家開始談 數位化:把文件上雲、導入 SaaS,把例行工作交給機器;緊接著又喊 AI:用語言模型回客服、用演算法預測庫存,彷彿只要升級工具,就能解決所有痛點。
現實卻往往事與願違。資料分散於多個軟體,API 雖然串好了但缺乏例外處理;員工得先學新工具,還得暗自記下各種「小撇步」才能確保流程不中斷;管理層看見的是成本飆升、迭代速度卻沒有起色。自動化應該降低負擔,結果卻讓「救火」變成每天的常態。
“Automate a mess and you get an automated mess.” 你若自動化一個混亂的流程,結果只會得到一個更快速的混亂。
廚房比喻:角色定位一次看懂
在這間「數位廚房」裡,工程師、PM、顧問的定位就像廚師、主管、主廚:
工程師 在廚房裡,工程師就像那位能精準翻鍋、完美掌握火候的廚師,確保每道菜都烹煮得恰到好處。到了企業中,他們轉變成撰寫程式碼、優化系統效能的關鍵人物,確保產品運作流暢高效。
PM (產品經理/專案經理) 廚房裡的 PM 負責排單、確保出餐節奏,讓每份餐點都能按時送到顧客手中。在企業裡,PM 的角色是協調專案時程、控管潛在風險,確保專案能順利推進並達成目標。
顧問 顧問在廚房裡負責設計動線、控制成本,甚至研發新菜單,為餐廳帶來新的可能性。而在企業裡,他們則負責重組流程、落實策略,並確保最終產品或服務的品質,為企業提供高價值的解決方案。
工程師與 PM 能把菜煮熟、按時出;沒有主廚的設計,廚房還是可能因動線卡死或成本失控而崩盤。
為什麼顧問這麼重要?
想像你突然把最新的AI爐具搬進廚房。工程師興奮地研究按鈕,PM忙著安排行程,結果油煙卻直往走道灌,師傅被嗆到看不清鍋子。原因很簡單:沒人先問「排煙孔是不是要改」,更沒人重新畫流程,AI 爐子只是一塊昂貴的裝飾。顧問的任務就是在設備進場前,把整套流程重新梳理:熱區在哪裡?動線要怎麼走?一旦出問題,誰先滅火、誰接手、誰負責通知外場?這些細節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會亮眼,卻決定轉型成敗。
工程師、PM 與顧問的分工其實很單純
工程師專注技巧,像一線廚師練刀工;PM 擅長排班和控場,像主管喊節奏;顧問則站得更高,看整間廚房跟市場的距離。工程師覺得「功能寫完就開賣吧」,PM 想的是「版本要在禮拜五前佈署」,而顧問要問:「這道菜賣得動嗎?如果賣動,我們要不要同時想好下一季的菜單?」
數位轉型和 AI 導入,最難的是人 很多老闆以為買了雲端工具、導入 ChatGPT,就算完成數位轉型。但廚房最常出錯的往往是「人」:
- 備料師傅一疏忽,資料就不上系統;
- 外場接單不清楚,需求進來就變形;
- 改版前三天才發現關鍵人員請假,菜單大亂。
這些隱形議題,單靠工程師寫程式解不了,PM 再怎麼壓時程也沒用。顧問得把流程畫到「誰走掉都不會垮」,再把新工具嵌進去。不論是數位化或是產品開發,流程穩定了,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
結尾 數位轉型不是多會寫程式,也不是買了多少 SaaS,而是能不能把「好菜」端出去還保持利潤。工程師專心把火候練到極致,PM 把菜單節奏敲準,而顧問——那位行政主廚——則負責讓這套模式即使在高峰期也不會翻車。三個角色少一個都不行,卻也不能互相取代。工具會變、技術會老,唯一能讓餐館長紅的,就是有人把流程設計到「誰不在都行」。這才是數位轉型真正的護城河,也是 AI 時代不會被取代的核心競爭力。
💬 「轉型並不容易,但在對的人幫助下,可以發揮它的真正價值。」